结构特点及优势
多角度设计优势
5度与15度组合:该神经分离器一端为5度角,另一端为15度角。5度角适用于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但需要精细分离的情况,由于角度较小,可以更贴近神经表面,在不损伤神经的情况下,轻轻插入神经与粘连组织之间进行初步分离。15度角用于需要稍微扩大分离范围或粘连组织相对较韧的情况,可以提供较大的分离力,同时由于角度相对适中,在脊柱复杂的解剖结构中仍能精确操作,避免损伤神经等重要组织。15
度与25度组合:该神经分离器一端为15度角,另一端为25度角,面对不同程度的粘连和不同的手术场景时,更加灵活。 15度角的末端可用于一般的神经剥离操作,例如脊柱外科手术中分离神经根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黄韧带之间的粘连。25度角的末端则更适用于处理更复杂的粘连,例如长期病变造成的神经周围瘢痕组织的粘连。更大的25度角可以更好地切入更厚的粘连组织,帮助医生更高效地分离神经。
精细操作的优势
两款神经剥离器的设计都有利于UBE手术中的精细操作,其头部角度设计使医生可以根据神经周围组织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剥离。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神经组织非常脆弱,这款精细操作工具可以精准地将神经与周围组织分离,降低医源性神经损伤的风险。例如,在颈椎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剥离器可以沿着神经根的方向,精准地将神经根与突出的髓核组织或周围的粘连组织分离。
UBE手术的应用场景
椎间盘突出手术的应用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间盘突出症的UBE手术中,使用神经剥离器分离神经根与突出髓核组织之间的粘连。对于早期椎间盘突出,粘连相对较轻,5°和15°组合使用神经剥离器可以发挥良好的作用。首先使用5°角端沿神经根边缘分离神经与髓核之间松散的粘连,然后根据需要使用15°角端进一步扩大分离范围,为髓核的取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一些粘连严重的慢性椎间盘突出病例,15°和25°组合使用神经剥离器更为适用。25°角端可以切入更厚的粘连组织,有效地将神经根从突出的髓核及周围瘢痕组织中剥离,解除神经根的压迫。
椎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在椎管狭窄症的UBE手术中,可使用神经剥离器将椎管内的神经组织与周围的压迫组织,如黄韧带、骨质增生等分离。在颈椎或腰椎椎管减压术中,处理椎管后壁肥厚的黄韧带时,15度角的神经剥离器(两种型号均可)可轻柔地拉开黄韧带下方的脊髓或神经根,然后用适当角度的末端(根据粘连情况选择)分离神经与黄韧带的粘连,防止在去除黄韧带时损伤神经。对于椎管外侧壁骨质增生引起的侧隐窝狭窄,神经剥离器也有助于将神经与骨质分离,为后续的去骨手术提供安全性。
脊柱创伤手术中的应用
在脊柱骨折、脱位等创伤手术中,神经剥离器可用于检查和保护神经组织。例如,在有胸椎骨折且存在脊髓损伤风险的手术中,神经剥离器可以在骨折复位固定前仔细探查脊髓周围情况,将可能压迫脊髓的骨碎片或血肿组织从脊髓中分离出来。根据具体的粘连情况,选择合适角度的末端进行操作,如先使用15度角末端进行初步分离,遇到较粗的粘连时换用25度角末端,以确保脊髓的安全。
操作注意事项及技巧
操作注意事项
可视化操作要求高:UBE手术依赖于内镜可视化操作。使用神经剥离器前,需确保内镜视野清晰,准确判断剥离器与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关系。任何盲目操作都可能导致神经损伤等严重后果。
轻柔操作原则:由于神经组织脆弱,操作时必须遵循轻柔原则,插入和使用神经剥离器时,避免用力过猛,防止损伤神经。尤其当神经已受压或损伤时,操作更需谨慎。
角度选择与转换:应根据神经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以及具体的手术情况,合理选择神经剥离器头的角度。术中如发现当前角度难以有效分离粘连组织或可能损伤神经,需谨慎转换至其他角度进行操作,并注意观察内镜图像,确保操作安全。
操作技巧
插入技巧:根据内窥镜观察到的解剖路径和神经位置,以适当的角度和方向缓慢插入神经剥离器。插入过程中,应利用其精巧的结构,小心地沿自然解剖间隙或已建立的工作通道进入神经周围区域,避免强行插入而损伤周围组织。例如,在颈椎前路手术中,插入神经剥离器时,可先顺着椎体前缘的间隙插入,然后缓慢调整方向,使其接近神经根。
剥离技巧:将神经从周围组织剥离时,动作轻柔、连续。首先使剥离器的头部与神经表面或粘连组织边缘充分接触,然后根据选定的角度缓慢施加剥离力。剥离的方向应根据神经的解剖方向和手术操作的要求确定。一般沿神经的自然延伸方向进行剥离,避免扭曲或过度弯曲神经。同时要结合内镜的实时观察,根据神经的反应及周围组织的变化,灵活调整剥离的力度和角度。
手术器械 | |
材料 | 不锈钢 |
灭菌方式 | 高温高压 |